banner
Failnaught Liu

Failnaught Liu

New to xlog
github

原則讀後感

原則 (by Ray Dalio) 讀後感#

TL;DR#

這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作者 Ray Dalio 自己創業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原則,第三部分則是作者管理運營公司的原則。

個人總結的最關鍵的幾條原則如下:
1.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現實狀況是什麼
2. 失敗 + 痛苦 + 反思 = 進步
3. 保持極度開放的頭腦和心態,每個人都不會是完美的,人們普遍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我們需要互補能力者的幫助
4. 創意擇優 - 民主的理想狀態
5. 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6. 從更高的維度看待事物的對和錯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 作者在最一開始就提出了第一個原則,即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有的人總說自己就是想要更多錢,但是作者提到金錢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它只是你實現願望所需要的東西之一,首先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就能明確目標,少走彎路。

更聰明的做法是,先確定你真正想要什麼,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然後想想你為了得到這些目標需要做什麼。金錢只是你需要的東西之一,但當你已經擁有了實現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所需的金錢時,金錢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獨立思考並決定:(1)你想要什麼;(2)事實是什麼;(3)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

克服人与生俱来的弱点#

  • 我認為作者後面這幾個核心原則都可以概括為讓大家理解並克服人的弱點。作者認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家各有各的優缺點,也幾乎不可能有人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次次都作出正確的決策。

通常,當我們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時,我們可能考慮不到自身的弱點,這將導致我們走向失敗

失敗 + 痛苦 + 反思 = 進步#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失敗,就說明你沒有努力突破極限,而如果你不努力突破極限,你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努力突破極限有時失敗有時成功,但都能帶來好處

  • 失敗和痛苦並不可怕,追求卓越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挑戰自己的極限就很可能遭遇失敗和痛苦,重要的是失敗之後怎麼做。失敗是成功之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成功的人改變他們的做法,這使他們能夠繼續利用自己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會這樣做

大多數人在痛苦時不願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所以他們難以通過反思得到教益

  • 作者也提到,痛苦不願反思,不願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也是大多數人都有的缺點,作者提出 “正確地失敗”,即能夠在經歷痛苦的失敗過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訓,從而避免 “錯誤地失敗”,即因為失敗而被踢出局。如果失敗而不反思,那麼將很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再次失敗。

實現願望的五步流程#

  • 如何行動呢?作者給出了他認為的五步流程,不斷地找到問題,改變自己的做法,逐漸向目標靠近:
    1. 有明確的目標
    2. 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
    3. 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4. 規劃解決問題的方案
    5. 實踐方案,實現成果

保持極度開放#

  •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有 “自我意識障礙” 和 “思維盲點障礙” 兩大障礙,即人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無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 想要克服這兩個障礙,只依靠自己是很難的,作者提出我們應該保持極度開放的心態和頭腦,借助可信之人和互補能力者的幫助,妥善處理 “不知道” 的事。

誠懇地相信你也許並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並認識到,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 “不知道” 才是更重要的

  • 首先要 “知道自己不知道”,想想我們是否只從自己的視角看問題,同時判斷自己對於該問題的可信度。
  • 作者這裡提到可信之人的判斷標準:曾反覆在相關領域成果找到答案(至少三次),被問責的情況下能很好地解釋自己的觀點。

和可信的、願意表達分歧的人一起審視你的觀點。

  • 分歧不是衝突,我們討論的目的不是讓對方相信自己是對的,而是要弄明白誰是對的,並決定該怎麼做。

如何做到極度開放#

  • 結合書中所講,我個人總結如下:
    1. 認識並記錄自己常有的思維盲點
    2. 聽他人勸,如果很多可信的人都和你想法不同,那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想偏了
    3. 講證據講邏輯而不是為自己辯護
    4. 與可信的人一起討論,真理越辯越明
    5. 冥想(存疑:作者很推崇冥想,不過冥想有沒有效果說法不一)

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設想出要做什麼,並希望細節型的人自己找到辦法,當後者找不到辦法時,前者就覺得後者毫無想像力,而後者覺得前者自己都沒搞清楚

  • 有時候,我們的分歧並不是因為溝通不良造成的,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質上不同才導致了分歧
  • 有時候我們認為別人的決策錯的離譜,但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是依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做決策,他們有時也會覺得我們離譜,這並不一定真的有誰對誰錯之分。我們需要相互理解,從更高層面看待自身,客觀地理解事物。
  • 思維方式的不同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左、右腦有分工,有些人是左腦思維,有些人是右腦思維,再比如最近很火的 [[MBTI]] 性格測試,每個類別的人做事的傾向性可能會差距很大
  • 作者提到他們常用的測試有: MBTI、職場人格量表、團隊傾向簡表、分層系統理論
  • 左右腦的不同

無論你要實現什麼目標,讓合適的人各司其職以支持你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

創意擇優的優越性#

  • 作者十分推崇他們在橋水實行的共同決策機制,這個方法在書中稱為創意擇優: 簡單來說就是加權式民主,即大家共同決策,但是善於決策的人權重更高。
  •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民主的理想狀態,在一個小的範圍內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這樣既解決了獨裁一人決策容易犯錯的問題,又解決了一人一票不容易達成一致、不擅長決策的人影響過大的問題。本質上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新加坡的少數精英共同決策類似,鄧小平和李光耀也是作者很欣賞的領導人。

從更高維度看待事物的對與錯#

  • 有些事情,可能即使是可信度高的人也無法達成一致,又或者並沒有理論上的對與錯,作者提出自己看待這類事情的角度,我個人也比較認可。
  • 作者認為要從大自然進化的角度出發來看待事物的好與壞,事情的好或壞不是站在自己、某一部分人的角度,而是整個人類乃至大自然的角度,如果它符合客觀規律,能夠促成整體的進化和進步,那麼它就是好的。

多數人把對自己或者自己關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壞事情,而忽視了更大的好。

一個東西要 “好”,就必須符合現實的規律,並促進整體的進化,這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其他感受#

為什麼需要原則和機器#

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必須做出反應的各種情況。假如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是頭一次碰到這些事一樣

良好的原則是應對現實的有效方法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原則,能夠指導你把價值觀落實到日常經營決策之中,但如果你沒能把它們系統化從而無法有規律地實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把你認為最重要的原則變成行為習慣,並幫助別人也這樣做。橋水就有這樣的文化,我們還設計了一些工具加以推行

  • 所謂原則,我認為本質上就是 總結經驗教訓 + 人生觀、價值觀,而所謂機器,就是系統化原則並在生活和工作中實踐。

認識自己,了解彼此,相互合作#

  • 從作者自己創業的經歷以及第三部分他的工作原則中,我感受到了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做成大事需要好的團隊,成員之間需要能夠互相彌補各自的不足,我們在溝通以及合作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對方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這樣溝通起來才更容易,也能少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用好的心態接受失敗和焦慮#

  • 要正確的看待失敗和焦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新情緒療法 [[The New Mood Therapy]] 是一本很好的幫人擺脫焦慮的書。

在每個投資者的職業生涯中,都有焦慮的時刻,你對未來的期待與真正發生的情況不符,你不知道自己面臨的是巨大的機會還是災難性的錯誤。

我發現,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挑戰自己的極限可能會使你一蹶不振,這將造成很大的痛苦。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但這不一定是失敗,除非你自己放棄。信不信由你,但之後你的痛苦將會逐漸消散,你在未來將會迎來很多其他機會,儘管當時的你也許看不清這些機會。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總結這些失敗提供的教訓,學會謙遜和極度開明的心態,從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後繼續挑戰自己的極限

當我開始從理解現實規律的視角看待現實,而不是認為現實不對時,我發現幾乎所有起初看起來 “不好” 的東西,如雨天、缺點甚至死亡,都是由於我對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持有先入為主之見。我逐漸意識到,我產生這些最初的反應,是因為我沒有把事物放到大背景下看待,即現實的構造是讓整體實現最優,而不是盡力實現我的願望

總結#

  • 總的來說這本書還是非常不錯的,作者的邏輯非常嚴謹,可是說是對他一生創業經歷的總結和思考,除了本文提到的這些原則,書中還有非常多非常詳細的各種原則的闡述,當然,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不會全部認同他的觀點,但是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相信他的原則絕對值得一看、值得我們思考。
  • 第三部分工作原則,由於我並沒有很多工作經驗,所以共鳴很有限,可能高管們和創業者們會比較有共鳴,希望有機會自己當管理者了能再回來看一遍。
  • 很多原則其實都是很符合我們直覺的大道理,所以並不難理解,但是反思自己,雖然大道理都懂,並沒有系統性地記錄下來提醒自己,也沒有真正地理解,更沒有照著做了,而且在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也沒有往這些大道理上思考。就比如,大家都知道人和人有不同,但是仔細研究這些性格測試的人就很少,把性格測試的理論應用在生活中就更少,我們有多少的衝突都是因為不理解他人思維方式不同而產生的呢?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